中新網12月26日電 臨近春節,在外漂泊的億萬年輕人將踏上歸鄉的旅程,中國有媒體刊文稱,相對於父老鄉親很高的期待,“沒臉回家”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感受。對此,美國《僑報》26日發表文章稱,這是“衣錦還鄉”的傳統觀念下的一種本能反應,但單純地以貧富論英雄,只會歪曲英雄的意義,別管面子,有家可回就是幸福的。
  文章稱,“恐歸族”是對在外地工作、不願意回家過節的人群統稱。在常人甚至父母眼裡,這些人有那麼一點冷血,不念舊,甚至還常常被冠以不孝之名,事實上,他們的恐歸背後藏著許多無奈,是在“衣錦還鄉”的傳統觀念下的一種本能反應。
  面子,是中國傳統觀念中最被看重的東西,愛面子算不上什麼壞事,但因“功未成名不就”導致想回家而不敢回家的心態卻困擾著越來越多的“漂一族”,甚至成為了現代社會不容忽視的大問題。究其原因,與不成熟的價值觀和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不無關係。
  文章認為,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,個體的努力不僅僅是要實現個人價值和遠大抱負,還需要背負光宗耀祖的重任,或者,滿足“衣錦還鄉”的虛榮。在物質主義盛行的今日,進一步激化了這種傳統觀念,在鄉鎮里尤為突出。調查發現,在“恐歸族”中,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占有很大的比例,其處於“夾心層”的特征非常明顯,在就業上面臨“高不成、低不就”的尷尬境地,於生活中同時面臨在城市立足難和家庭期望高的雙重壓力。
  文章分析道,“沒臉回家”不是個別現象,它反映出中國當下社會階層逐漸固化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難;反映出特大城市畸形膨脹,小城鎮與鄉村資源匱乏……若要幫助這些人“有臉回家”,政府機構或許要多些制度關懷,使教育資源分配均衡、區域發展平衡,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,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。多給“沒臉回家”的年輕人其他打拼途徑,而非一定要在大城市裡實現抱負,如此也能讓個人、社會都有臉面。
  同時,新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,與其等待社會環境的變遷,不如自己主動調整心態。單純地以貧富論英雄,只會歪曲英雄的意義。“有錢沒錢,回家過年”,中國春節的價值不正是提醒我們超越距離與世俗、投入家的懷抱嗎?別管面子,有家可回就是幸福的。(鐘海之)  (原標題:外媒談“恐歸族”:莫念衣錦還鄉 莫以貧富論英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77sude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