耗資近7億、歷時三年建成的蚌埠大慶路淮河公路橋,於去年12月底正式通車,但僅9個月後,主橋面大面積出現"脫皮"現象。市民巴里島質疑是豆腐渣工程,要求相關部門進行解釋。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稱:“除了車輛超載因素,最主要的是橋面上使用的全部是進口材料,而外國的材料設計不適應蚌埠的高溫,水土不服。”(11月28日《蘭州晨報》)
  讓人難以明白的在於:無論工程出現了怎樣的問題,有關部門的回應都能理直氣壯。豹紋裝大橋出現的時候,有人說是正常現象;紙做的防盜門出現的時候,有人說沒有行業標準;安居樓裂縫貼上膠帶的時候,有人說不影響居住。網站優化這蚌埠的大橋才通車沒多長時間就破壞成這個樣子,有人又說是外國材料的問題。
  一個剛剛修好的大橋,一個投資7個億的大橋,出現了這樣的問題,責任卻都推給了外國的材料,這招真夠厲害的。這言外之意很明顯,這是材料的事情,不票貼是施工的事情,也不是監管的事情,原罪是材料。而這樣的回應高明就高明在,有關部門還拿這事情沒轍。雖然大橋出現了脫皮,但是沒有生命損失,沒有垮塌,你要是調查,總不能到外國去調查吧。難不成要讓人民群眾啞巴吃黃連?
  即使按照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人的說法,這也是行不通的。他們的解釋說,這是從韓國買來的瀝青,上面貼的是英國的商標。這樣網站優化的瀝青是按照國外的標準生產的,和我們國內的環境不相符,是水土不服造成的。這種說法從理論上好像能夠自圓其說。那麼,接下來的問題是,既然是用外國的瀝青鋪設中國的大橋,為什麼就不考慮這種因素?修中國的橋,為什麼不就近採購中國的瀝青?是外國的瀝青質量較好,還是較為便宜?如果是較好的話為什麼服不了中國的水土?如果是較為便宜的話,這漂洋過海的能便宜到哪裡去?作為一個工程,技術人員就沒有考慮國外的產品不適應中國的氣候環境?
  最可能的原因則是:購買外國的瀝青可以降低等級節約資金,減少工程投入;在購買外國瀝青的時候,可以玩玩手腕,多報銷點賬目資金。說白了,並不是外國的瀝青不服中國的水土。我帛琉們國家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,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,氣候差異多大?可是有多少水泥、石頭、沙子、瀝青、鋼筋需要標明東北專供或者是廣東專供的?
  不是外國的瀝青不服中國的水土,而是我們的監管服了中國的水土而已。在任何工程中,都有層層的監管部門,還有監理終身負責制,可是這些制度也都形同虛設,這是因為監理人員、監管部門都服了中國的水土,那就是面對項目利益為大,面對項目金錢為大,項目成了利益鏈條蟄伏者的“海鮮美味”。
  既然,外國的瀝青不服中國的水土,請問外國的鋼筋是不是也會不服中國的水土。不服中國的水土,你們大老遠的採購來幹嘛?
  看來,紀檢部門需要好好查查了,看看在這大橋修建的過程中,都是誰服了官官相護、利益相連的水土?
  文/郭元鵬  (原標題:是材料不服水土,還是監管服了水土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77sude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